發布時間:2020-11-19 點擊次數:46 來源:
體檢后,查出了異常。但看檢查報告的專業術語又看不太懂:
甲狀腺結節、肺小結節?
胃息肉、腸息肉?
卵巢囊腫、肝囊腫?
結節、息肉、囊腫有啥區別?哪些有危險?哪些必需治?今天我們就用最簡單語言給大家講明白~
什么是結節?
體檢報告上的“結節”
大多是指在做B超或拍片子時
拍到了不明的『小團塊』陰影
但具體是啥其實并不清楚
它可能是細菌、真菌感染
所產生的炎癥
也可能是很久以前的陳舊病變
給臟器留下的『疤痕』
又或者是聽起來嚇人
但大多溫順無害的良性腫瘤
只有很小一部分才是大家懼怕的
常被老百姓稱為『癌』的惡性腫瘤
… …
結節種類 |
惡性機率 |
甲狀腺結節 |
約5% |
肺小結節 |
總體10%以內 |
乳腺結節 |
4%~10% |
為了搞清結節的面目到底是誰?醫生需要根據結節“陰影”的形狀、大小、密度等特征,初步判斷“結節”是好是壞。
下面就簡單教大家幾個要點:
甲狀腺結節
主要看頸部B超
如果報告有如下描述,則警惕惡性的可能,及時就診:
肺小結節
主要看胸部CT
如果報告有如下描述,則警惕惡性的可能,及時就診
乳腺結節
主要看乳腺B超/鉬靶
如果報告有如下描述,則警惕惡性的可能,及時就診:
但如果經醫生判斷惡性可能不大,很多病人僅定期觀察即可,沒必要盲目地做手術切除。
什么是息肉?
息肉是人體粘膜表層
贅生出的『一塊肉』
往往是在做內鏡檢查時被發現
判斷息肉是否會癌變
比結節更復雜一些
因為它們長得太像了
用肉眼有時很難分辨
所以息肉(尤其胃腸息肉)很多情況下
需要“先斬后奏”
在做內鏡檢查的時候
發現息肉時就直接切除
或取一小塊組織
把切除的息肉組織
放在顯微鏡下做病理分析
才能分辨出息肉是否有癌變風險
根據病理類型,最常見的息肉可分為:
息肉類型 |
癌變風險 |
炎性息肉 |
極低 |
增生性息肉 |
很低 |
腺瘤性息肉 |
較高 |
*息肉類型在『病理報告單』上會注明
醫生會根據癌變風險制定具體的,觀察、復查、治療計劃,最大可能防止癌變,或將癌早期切除。
什么是囊腫?
囊腫之所以叫做“囊腫”
是因為它是一個空心的“囊”
而囊里充滿了液體,像水泡一樣
經常出現在肝臟、腎臟和卵巢上
單純的囊腫癌變幾率很低
小囊腫且沒有癥狀,一般無需處理
但如果囊腫太大,太多或位置特殊
壓迫了大血管、臟器,或破裂感染等
引起了癥狀則就需要治療了
不同位置的囊腫的應對策略分別為:
*患者可拿B超、CT等檢查報告單與以下內容對照
肝囊腫
應對策略
❶ 小囊腫無癥狀定期復查即可;
❷ 直徑大于5厘米,且出現了腹痛腹脹等癥狀,則需要治療。
腎囊腫
應對策略
❶ 小于5厘米的單純囊腫定期復查即可;
❷ 大于5厘米或伴有腰腹疼痛癥狀的囊腫,可考慮抽取囊腫液體治療;
❸ 大于10厘米的囊腫建議手術治療;
❹ 多囊腎患者需要積極就診;
❺ CT或B超顯示有多房、有分隔、鈣化、有實性成分等復雜囊腫,需進一步就診。
卵巢囊腫
應對策略
一般卵巢囊腫可在下一次月經來潮4~5天時復查B超,若囊腫消失了則無大礙,而當:
❶ 卵巢囊腫較大直徑超過5厘米;
❷ 隨訪復查囊腫并沒有消失縮小;
❸ B超發現囊腫有實性成分或血流豐富;
❹ 絕經后婦女發現卵巢囊腫;
❺ 被診斷為巧克力囊腫。
則需要及時就診,明確病因和治療方案。
總之,無論是結節、息肉、還是囊腫,都并不一定就是癌,甚至并不一定需要治療。
而一定的是,我們要去醫院就診,聽聽專業醫生的判斷和建議,再做決定。
本文為“京醫通”原創,如有內容轉載,請標明來源審稿專家團:
杜鵬北京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
張曉東北京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任醫師
鄭虹北京腫瘤醫院婦瘤科主任醫師
于文斌北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
閻石北京腫瘤醫院胸外二科副主任醫師
編輯:醫拉罐、醫梨沙白